別讓高壓生活把你變聾了

 
 

新聞緣起

 

  日前,據報道,香港調查發現,四分之三中學生,有用隨身聽習慣,15%的人,有輕度聽力障礙。

 

  調查警告:長時間以過高音量聽音樂會危害聽力,現時20歲青年的聽力,較50年前相差10分貝,有二三十歲年輕人,已有中度聽障,不排除與長時間使用MP3有關。並建議:使用隨身聽時應設定在六成音量,每日使用不超過一小時,若發現聽覺有減退跡象,宜儘快接受聽力檢查。

 

  聽力與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聽力障礙的陰霾卻襲擾著人類。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世界有輕度聽力損失者近6億,中度以上的聽力損失者25億。我國有聽力障礙殘疾人2057萬,居各類殘疾之首,占全國人口的16.79%。,其中七歲以下聾幼兒可達80萬,每年還將新產生聾兒3萬余名。老年性耳聾有949萬,隨著人口壽命增長和老齡化,老年性耳聾的人數不斷增加。聽力障礙嚴重影響著這些人的社會交往和個人生活質量。

 

  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等致使出現突發性耳聾,從而引起聽力下降

 

將新聞進行到底

 

  耳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了,由於後天原因現在的耳病越來越趨於年輕化、幼齡化的趨勢,預防易引發少年兒童耳病的其他疾病不容忽視。現在的耳病越來越趨於年輕化、幼齡化,很小的孩子就可能出現耳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耳科首席專家龔樹生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對耳病的不重視,是人們多年來形成的錯誤觀念。“有了耳病不能及時就醫,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期,不僅很難逆轉還會越來越嚴重。”

 

現代生活 耳聾患者頻繁增加

 

  “剛接診了一個18歲的病人,一側耳朵重度神經受損引致耳聾,可是他連自己如何患病、何時患病都不清楚。”龔樹生教授痛心地說。目前,許多青少年在未完全聾之前都不會在意耳朵,引致悲劇發生。根據多病例總結得出,其原因還是由於所處的工作環境壓力大、心理壓力大、生活習慣等情況所影響。

 

  龔樹生教授告訴記者,隨著現在人們生活的不規律,許多年輕人常常睡眠不足,這也是引致突發性耳聾的原因之一。現在許多學生、上班族的心理壓力大,特別是一些白領,經常沒日沒夜地工作,致使出現突發性耳聾,從而引起突發的聽力下降。

 

  此外,現在年輕人喜歡聽MP3MP4等戴耳機的音樂工具,其實這對耳聾形成潛在的威脅。例如,現在有些年輕人經常在睡前戴著耳機收聽音樂,使持續性的聲音長期刺激人耳,嚴重者導致耳蝸微循環障礙,並造成耳蝸內負責感受聲音的毛細胞和螺旋神經損傷,最終導致噪聲性耳聾和耳鳴。還有人長時間用耳機收聽MP3或隨身聽,因過分追求音響效果而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將音量調得過大,聽的時間過長,強音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聽覺系統,耳朵長久暴露于高強度的噪聲之下,久而久之可使得一部分人聽力下降,出現噪聲性耳聾。

 

  龔樹生教授說,噪聲對人的聽力損害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可以恢複的,一種是不可逆的。如果說只是一次比較大音量的對聲音的刺激造成的損失,通過一段時間的休息,適當的用些藥物,避免再次的聲音刺激,可能一部分病人在一定的時間重新恢複到正常。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暫時性的愈益,或者是可逆性的病變;但如果反複的長時間多次的接觸噪聲,可能你一天覺不到,兩天也覺不到,但是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有可能這個時候檢查發現聽力下降。“這種就不可逆了,我們有一個名字叫噪聲性耳聾,一旦形成這個往往是不可逆的。”

 

我國耳聾患者現狀堪憂

 

  目前,我國耳聾患者現狀令人擔憂。據最新統計資料表明,我國聽力語言殘疾為2057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1.67%,其中7歲以下兒童約為80萬人。

 

  耳聾從外表上看都是聽不到聲音,但由於病變部位不同,耳聾的性質是有區別的。

 

  龔樹生教授介紹說,外界聲波經外耳、中耳傳入,達內耳後經聽神經纖維傳入腦幹及更高的聽中樞。在聽覺傳導徑路上任一環節出現病變都會引起不同性質的耳聾。外耳或中耳病變引起的聾稱為傳導性聾,內耳及神經傳導徑路發生病變引起的聾成為感音神經性聾。

 

  凡在出生後即有聽力障礙,或致聾病源潛存于胚胎者稱為稱天性聾。以感音神經性聾居多。其致病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母孕期藥物中毒或病毒感染、宮內窒息、早產、子癇及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等。

 

盡早治療 最大限度恢複聽力

 

  “耳聾臨床上分為以外耳和中耳病變引起的傳導性聾;以內耳和聽神經病變引起的神經性聾;外中耳病變和中耳聽神經共同病變引起的混合性聾。”龔樹生指出,造成耳聾的原因很多,對耳聾病人要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對傳導性聾、混合性聾,要查清病因徹底治療,改善中耳內環境和傳音功能,最大限度地恢複聽力。

 

  “只要治療及時得當,傳導性聾大多能提高或改善聽力,其中的一些患者聽力能提高到正常水平。”龔樹生教授說,某些感音神經性耳聾是可以治癒或提高聽力的,如就診及時的突聾、早期炮震性耳聾及某些自身免疫性內耳病,均可以使用藥物治療。而其他原因的感音神經性聾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所以,一旦確診為感音神經性聾,就應該積極尋找致聾的病因,看能否針對病因做治療。如果失去治療機會,則依據耳聾的程度,可以選擇配戴助聽器或電子耳蝸等人工助聽方法。感音神經性耳聾的預後要看具體病因和就診時的情況,例如,就診及時的突聾相當一部分能治癒。其他輕重度的感音神經性耳聾需要佩帶助聽裝置,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有條件者可以安裝人工耳蝸等。

 

  治療混合性聾時,多數病例經治療後雖有一定程度的聽力提高,但因骨導聽閾較高,聽力改善有限,佩戴助聽器是一個好的選擇。

 

人工耳蝸 結束十聾九啞

 

  我國的俗語“十聾九啞”,揭示了“啞”的實質是“聾”。龔樹生教授提出,雖然目前的醫學科學技術不能完全預防先天性聽力障礙的發生,卻可以使先天聽力障礙的患兒做到聾而不啞。

 

  作為人工耳蝸中心主任,龔樹生教授表示,隨著人工耳蝸機器的不斷改進以及耳顯微技術的提高和耳神經外科的發展,重度以上感音性聾的治療有了飛躍發展,人工耳蝸植入使“聾人”聽到了聲音,結束了“十聾九啞”的歷史。

 

  “目前我們國家植入人工耳蝸的數量還不是很大,現在主要是限于兒童。在國外兒童和成年人差不多一半一半,在中國主要是兒童。”龔樹生教授透露,如果這個孩子需要做,同時又是在非常適合的年齡段做了人工耳蝸植入,又通過非常恰當的語言訓練,這種孩子回到有聲世界,和正常人一樣自由交流,沒有一點問題。

 

  龔樹生教授強調,人工耳蝸植入術就是通過耳顯微手術將人工裝置植入病人耳部,用它替代人類的耳蝸發揮作用,使全聾病人感知聲響,並張口說話,從而使聾人回歸主流社會,享受人生美好時光。

 

———— 相關鏈接 ————

 

傷害聽覺的七大黑手

 

噪音:龔樹生教授解釋,處於高噪音的環境中,聽覺細胞便會勞損,如果只是短時間,勞損細胞可以復原,以85分貝計算,每天上限是8小時,超過限制,聽覺細胞沒有足夠時間恢複,日積月累就會受損。

 

壓力:“壓力、疲勞、情緒激動、病毒感染等因素導致肌體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內耳微循環的小動脈痙攣、收縮,導致內耳缺血、缺氧,造成內耳病變,導致內耳感音部分的損害,引起聽力下降。”龔樹生教授強調,一發現耳朵聽不見,要抓緊治療,一般發病當天治療效果最好,一周以內開始治療,約80%的病人可痊癒或部分恢複,發病後時間越長治療效果越差。

 

藥物:藥物性耳聾依舊是後天性耳聾常見原因的第一位。最常見的是氨基甙類抗生素,其他有抗腫瘤藥物、利尿劑、抗炎止痛藥等。

 

年齡:聽覺器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趨老化。人到60歲左右,大約有30%會對高頻的尖細聲產生聽力困難。

 

疾病:中耳炎、聽神經瘤、耳硬化症等都是可能直接導致聽力損失的疾病,通過早期治療,多數人可以避免耳聾。

 

外傷:我們曾經聽到過這樣的事,某人一耳光下去把孩子打聾了。這是為什麼呢?耳道很細,打耳光這個動作帶動的高氣壓直接拍在鼓膜上,震動鼓膜,可能會傷害鼓膜以及聽骨鏈,造成耳聾。

 

遺傳:50%的耳聾是遺傳的,有基因基礎。有些孩子出生時是能聽見的,後來也會失去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for 的頭像
    hfor

    -台北市專業汽車烤漆保修廠-汽車鈑金-

    hf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