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新處世觀認為,在變化無常的社會中,智者應知道何時該忍,因何而忍,得忍且忍,方能忍而後發,捲土重來。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而後受封齊王,勾踐能夠臥薪嘗膽而成就千秋霸業,都在於其能夠忍一時之忿,在逆境中懂得順受,韜光養晦,等候時機。

  忍之妙用,韜晦待機

  世界是多彩多姿的,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人生道路既有順境,也有逆境,而且逆境往往多於順境。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要想生存在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裡,必須學會而且要善於「忍」。

  忍可以促使一個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宏圖。許真君曾說:「忍難忍事,順自強。」昔日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時候顯示了巨大的忍耐力,爾後才官拜淮陰侯。司馬遷受宮刑後,以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壓制住不幸的苦痛,終於完成了曠世之作《史記》。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辯若訥。」因此,身處逆境之時,應通曉時事,沉著待機,這才是智者的做法。「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只有長久潛伏下來,才能成就大事,才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如果迫不及待地感情用事,只能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懂得了這個道理,也就通曉了忍的功效。杜牧之《題烏江廟詩》對此可說很有見解,「勝負兵家不所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因此,大智者應知為何而忍,只要抱定這種信念,忍而後發,捲土重來未嘗不可。

  《涅經》云:「昔有一人,贊佛為大福德,相聞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終,何者為大福德?』相贊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罵亦不報,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佛者認忍之性,使怒者心服,不也說明了忍的功用嗎?

  但人生並不能一味地忍,如果人一味地忍那就毫無生氣可言了。那忍氣吞聲的原因是什麼呢?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人要忍受現在的痛苦,等候時來運轉,所以人應該有遠慮。

  西漢時的韓信,是淮陰人,家裡貧窮,沒有事幹。曾有個人欺侮韓信說:「你雖然又高又大,喜歡佩帶劍,其實內心怯懦。」並且當眾辱罵韓信說:「你若不怕死,就刺我一劍;如果怕死,就從我褲襠下鑽出去。」韓信仔細看看,想了一下,俯身從那人褲襠裡爬了出去,全街的人都笑韓信怯懦。

  後來,滕公向漢高祖劉邦說起韓信,開始時劉邦不知道他,於是他就逃走了,蕭何親自追他,並對高祖說:「韓信是無雙的國士,你要爭得天下,非要韓信不可。要拜請他,選一個日子,要齋戒、設立壇位、完備禮教才行。」劉邦答應了他,拜韓信為大將軍。再到劉邦取得天下之後,韓信被封為齊王,位為淮陰侯。

  中國有句俗話:「大丈夫能屈能伸」講的便是大將韓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不忍則亂大謀,為人切忌心高氣傲。正是韓信的巨大忍耐力,使其功成名就。《朝天懺》稱:「人之所以富貴為世所尊重,都是從忍辱中得到的。」

  唐代的婁師德,武則天時是江都尉,後升為平章。他弟弟被提升為代州制史。婁師德對他說:「兄弟享受榮華富貴,這是人們所嫉妒的。你怎樣才能避免呢?」他弟弟回答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向我臉上吐唾沫,我把它擦去罷了。」婁師德傷心地說:「這正是我擔憂的。人家往你臉上吐唾沫,是怨恨你,你擦它,正違反他的意願,加重了他的怒氣。往你臉上吐唾沫,不擦它,讓它自己幹了,應當笑著接受下來。」這樣婁師德做宰相做了30年。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必須具有寬容的胸襟,不要因小而失大。諺語說:「得忍且忍,得誡且誡,不忍不誡,小事成大。」惟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否則你趾高氣揚,伸長脖子走路,必然讓眾人所傷。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也。然而情感這東西也需要調節,僅為一事之違而忿然大怒,便可釀出大錯。《孫子兵法》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因此發揮理智作用,避免感情用事,才能避免「衝冠一怒為紅顏」的魯莽舉動。

  齊國攻打宋國,燕王派張魁作為使臣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死了張魁。燕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氣憤,就召來有關官員說:「我要立即派軍隊去攻打齊國,給張魁報仇。」

  大臣凡繇聽說後謁見燕王,勸諫說:「從前以為您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願意當您的臣子。現在看來你不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辭官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說:「這是什麼原因呢?」凡繇回答說:「松下之亂,我們的先君不得安寧被俘,您對此感到痛苦,但卻特奉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而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攻打齊國,這是您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燕王說:「你認為應該怎麼辦?」凡繇回答說:「請您穿上喪服離開宮室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謝罪,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殺死諸侯們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獨獨被殺死,這是我國選擇人不慎重啊,希望您能讓我改換使臣以表請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見,又派了一個使臣到齊國去。

  使臣到了齊國,齊王正在舉行盛大宴會,參加宴會的近臣、官員、侍從很多,齊人讓燕王派來的使臣進來稟告,使臣說:「燕王非常恐懼,因而派我來請罪。」使臣說完了,齊王又讓他重複一遍,以此來向官員、侍從炫耀。

  於是齊王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訴燕王,讓燕王返回宮室居住。

  這樣,由於燕王忍怒而委曲求全,從而保全了國家,戰勝了齊王的陰謀,為他後來攻打齊國準備了充分的條件。試想假如燕王逞一時之怒,匆忙去攻打齊國,恐怕已成為齊國刀俎下的魚肉了。

  縱觀歷史,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所以,大凡心志高遠、胸懷韜略的明達賢哲,都是冷靜理智、抑怒束情的。

  唐朝時,有個大臣叫子弘,他好學博聞,為人忠厚,性情寬宏大量。皇帝非常器重他,給予特殊的禮遇,但子弘依然車服卑儉,對人忠厚謙讓。因此他不但官場上交際好,而且家庭也十分和睦。他家中發生的一件事,更充分說明了他的為人。

  他的弟弟子丑,為人凶悍,經常酗酒鬧事。一次子丑喝醉了酒,酒後將子弘的馬給射殺了。子弘從外面回來後,他的妻子迎上前來對他說道:「叔叔酒醉後耍酒瘋,將馬射死了。」

  子弘聽了,什麼也沒說,只是讓家人將馬弄去賣了。子弘的妻子卻不滿意,老是嘮叨不停。這時子弘說道:「我已經清楚了。」此時他一點兒也沒顯出生氣的樣子,臉色溫和,手拿書卷,繼續讀書。

  妻子見丈夫如此大度,感到很慚愧,從此以後不再提子弘殺馬之事。

  因此,子弘家門內一片和氣,沒有任何人說閒話,弟弟也因此收斂了不少。

  忍一時之忿,成千秋霸業

  逆境當順受,忍可以驅走災難,避開禍端。對於做領導的人來說,「忍」字更是一切好處的關鍵所在,不自忍,必敗。有時非但如此,甚至還可能危及性命,因此欲成大事,必有小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f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