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讚福:催眠治療 助患者走出傷痛
●在媒體過度渲染下,「催眠」常被披上神秘外衣,成為魔術般的娛樂表演。其實在精神醫學,催眠有其用途,對於改善緊張焦慮、傷痛經歷等身心疾病或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有很大的幫助。
曾 赴美研習催眠療法的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孫讚福說,催眠是一種技法,當個案信任催眠師,願意接受催眠師的引道,進入一種專注的狀態;這種狀態英文稱為 trance,中文有人翻譯為「入神」(台語發音,更貼近trance的精神)。在入神狀態下,會少了許多雜念,身體容易經歷放鬆的感覺;這對於經常處於 焦慮、壓力、緊繃狀態的現代人,是個美好的經驗。催眠師可以強化放鬆與平靜,並訓練個案,讓個案在需要放鬆時,自我催眠。
孫讚福表示,催眠師可藉由一句話,如「深深的放鬆」,或身體的接觸,讓個案很快進入入神狀態。這種情形有如到廟裡上香,一聞到香的味道,會讓人覺得有神明保佑,可以依靠、放心。催眠中的定錨( anchor )技法,就是要建立這種放鬆入神狀態的超連結。
孫讚福指出,催眠對許多人有放鬆、平靜的功效,催眠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他大量是用催眠技法,引導個案把心理調到最專注的狀況,然後做改變。比如中年 喪子的父親,過了一年,仍耽溺在喪子的哀慟中,或可將個案導入催眠狀態,然後告訴他數例喪子之痛的父母親如何走出傷痛,再度活出生命的光彩,接著以「遺忘 技法」,讓他忘了這些故事。這種正面結束悲痛情緒的經驗,個案的意識與無意識心靈會記得,再透過治療師引導,「入神→回憶→悲傷→平靜」,這條路多走幾 次,就可成為習慣動作。之前未好起來,是因個案走到「悲傷」時,卡住了。
也有人以打破「心靈路徑」來治療,如個案看到兒子的東西→想到兒子的影像→胸口悶→悲傷→流淚。如果把兒子的影像,在催眠中做些調整,如「兒子化身為可愛的小天使」的畫面,之後的心靈路徑就會跟著改變。
孫讚福表示,催眠治療過程中,閉眼並不是必要的,張眼亦可進行。但個案若不合作,則催眠與催眠治療就沒辦法順利進行,這時治療師需處理個案心理抗拒的問 題。另外,個案在治療中進到傷痛裡,有時走不出來,這時有經驗的治療師帶領是很重要的,如此才可以避免愈治療愈痛苦的情況發生。
精神科醫師如是說:
禪修與放鬆 可自在擁抱夢鄉
黃佳境/高縣報導
並非只有精神官能症者才會有失眠的症狀,在現代緊張的生活中,許多人難免為睡不著或睡不好深受苦惱,高雄長庚精神科醫師孫讚福昨日在一場專題演講中引導大家,如何「自在來入眠」。
高雄安心會昨日改選理監事,特別邀請孫醫師和這些具有精神官能症的會員,談一談如何安眠,當然有些涉及專業的領域,不過她提及的「禪修」、「放鬆」,一般人都有辦法學習得來,效果非常良好。
他指出,坐禪時,主要是閉眼觀照腹部起伏,如有雜念進來,要明覺,然後放掉雜念,再回來觀照腹部起伏,如專注度能夠持續,其他禪相會相續出現,此時則放掉腹部的觀照,改觀照生起的禪相,如腳麻觀麻、背硬觀硬、胸熱觀熱、心砰砰跳則觀心跳,手臂有氣流流動,則觀流動。
孫讚福認為,在醫學上,專注的觀照身體的某一部份,可將不隨意肌,訓練成隨意肌,也可運用意念,將氣血導向觀照的部份,給更多的營養及氧氣,甚至可能生 出新的「側支循環」,或強化原來的細胞補給系統。因為老化的過程中,許多營養供應的血脈,可能硬化、萎縮或阻塞,透過專注的觀照,可以把淤積在溝渠的阻塞 物疏通開來,細胞得到更多的補給,自然會更年輕有活力。
他也指導大家,如何放鬆自己,逐漸進入舒服的感覺;如聽輕柔的音樂,協助自己進入完全放鬆狀態,再將這個特別的舒服與某張椅子情境連結,之後每次躺在那張椅子時,很快用自己身體熟悉的方式,進入放鬆的情境,享受那份舒服感。
催眠助患者走出傷痛
孫讚福:催眠治療 助患者走出傷痛
●在媒體過度渲染下,「催眠」常被披上神秘外衣,成為魔術般的娛樂表演。其實在精神醫學,催眠有其用途,對於改善緊張焦慮、傷痛經歷等身心疾病或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有很大的幫助。
曾 赴美研習催眠療法的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孫讚福說,催眠是一種技法,當個案信任催眠師,願意接受催眠師的引道,進入一種專注的狀態;這種狀態英文稱為 trance,中文有人翻譯為「入神」(台語發音,更貼近trance的精神)。在入神狀態下,會少了許多雜念,身體容易經歷放鬆的感覺;這對於經常處於 焦慮、壓力、緊繃狀態的現代人,是個美好的經驗。催眠師可以強化放鬆與平靜,並訓練個案,讓個案在需要放鬆時,自我催眠。
孫讚福表示,催眠師可藉由一句話,如「深深的放鬆」,或身體的接觸,讓個案很快進入入神狀態。這種情形有如到廟裡上香,一聞到香的味道,會讓人覺得有神明保佑,可以依靠、放心。催眠中的定錨( anchor )技法,就是要建立這種放鬆入神狀態的超連結。
孫讚福指出,催眠對許多人有放鬆、平靜的功效,催眠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他大量是用催眠技法,引導個案把心理調到最專注的狀況,然後做改變。比如中年 喪子的父親,過了一年,仍耽溺在喪子的哀慟中,或可將個案導入催眠狀態,然後告訴他數例喪子之痛的父母親如何走出傷痛,再度活出生命的光彩,接著以「遺忘 技法」,讓他忘了這些故事。這種正面結束悲痛情緒的經驗,個案的意識與無意識心靈會記得,再透過治療師引導,「入神→回憶→悲傷→平靜」,這條路多走幾 次,就可成為習慣動作。之前未好起來,是因個案走到「悲傷」時,卡住了。
也有人以打破「心靈路徑」來治療,如個案看到兒子的東西→想到兒子的影像→胸口悶→悲傷→流淚。如果把兒子的影像,在催眠中做些調整,如「兒子化身為可愛的小天使」的畫面,之後的心靈路徑就會跟著改變。
孫讚福表示,催眠治療過程中,閉眼並不是必要的,張眼亦可進行。但個案若不合作,則催眠與催眠治療就沒辦法順利進行,這時治療師需處理個案心理抗拒的問 題。另外,個案在治療中進到傷痛裡,有時走不出來,這時有經驗的治療師帶領是很重要的,如此才可以避免愈治療愈痛苦的情況發生。
「動眼減敏重整療法」
●國立師範大學 李雅文研究生整理
本會在92年7月19日假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辦理一場動眼減敏重整療法(EMDR)工作坊,特邀長庚紀念醫院高雄分院精神科孫讚福主治醫師來介紹EMDR及分享治療經驗。
EMDR心理治療法能減輕與創傷記憶有關的痛苦,整合了許多心理治療法的有效因子,配合動眼或觸覺、聽覺交互刺激方式,啟動腦內訊息處理系統,以快速達 到治療目標。成功的EMDR治療可以緩解情緒痛苦、重整負向信念與降低生理的過度警覺。而且進行EMDR後的認知改變,不會隨時間過去而消失。EMDR處 理的三個標的為(1)過去的創傷事件、(2)引發目前痛苦的情境,及(3)想像的未來痛苦。
EMDR的發明者是Francine Shapiro,原為文學博士,在經歷自己罹患癌症的心靈痛苦之後,發現一種讓身心安穩的治療的方式,所以是從病人角度來出發,找到身心之間的連結。 EMDR的理論基礎是假設記憶網路由思考、影像、情緒與感覺所組成,且人類有天生的訊息處理系統能將個人經驗中許多元素處理到某種適應狀態,在此狀態下產 生學習。若訊息處理無法達到某種調適狀態,事發當時的知覺、情緒及扭曲的想法將被儲存起來,造成違常反應,便引發精神疾病。EMDR可協助當事人接近創傷 記憶網路,加快訊息處哩,並將創傷記憶與較佳記憶網路連結起來,新的連結可能形成完整的訊息處哩,於是產生新學習、發展出新的認知,因此去除心靈上的痛 苦。
EMDR治療法曾經幫助過越戰老兵、性侵害受害者、PTSD、恐懼症、飲食疾患個案及婚姻治療上;據研究指出83%-90%非戰爭引起的PTSD個案在 4-7次EMDR治療後,病人不再符合PTSD診斷。(Lee et al, 2002; Rothbam, 1997);而亦有研究指出PTSD病人在3-4次EMDR治療後症狀明顯減輕。(Ironson et al, 2002; Scheck et al, 1998; S.A. Wilson et al, 1995)。但有多重創傷的病人或有複雜病史者則需要更多層面的治療,包括更多EMDR治療第二階段的準備工作。其他較不適合EMDR的個案包括:接受多 年心理治療但成效不佳者、具有自我感喪失症狀者、記憶誤差者、有長期身體症狀者等。
EMDR治療的階段流程如下:
一、詢問個案病史
病史詢問有許多目的,其中一個是要了解過去造成個案痛苦、困擾的啟動因子、個案讓自己在未來適應得更好所需要的能力、技巧。
二、準備階段
此階段包括:
(1)場所準備
(2)醫病關係的建立
(3)根據個案的年齡、背景及經驗說明EMDR相關概念
(4)建立「停止信號」(信任時間個案可以舉手暫停)
(5)建立動眼適當距離及動眼方向(治療師的手向個案的臉接近或遠離,並測試個案可以接受的眼球移動速度。)
(6)選擇使用的隱喻(在個案與痛苦的經驗之間,創造一個距離感通常有幫助,比如想像自己坐在火車裡,看窗外的景色一幕幕經過,或當作在看自己痛苦經驗的電影,詢問個案想要使用哪一種方式。)
(7)建立「安全的地方」(和個案討論什麼地方能讓他感到最安全,紀律下有關「安全的地方」的重要細節)
三、評估階段:
提出事件或記憶,確定畫面、負向認知、正向認知、相信程度以及情緒感覺。
四、減敏階段:
回想負向想法、畫面並注意身體的感覺,同時開始跟隨治療師指示做眼動。
五、灌注階段:
將想要的正向認知與原先事件做連結。
六、身體掃描階段:
個案閉上眼睛,專注在原先畫面,同時從頭到腳掃描自己的身體,看有沒有哪部分有特別的感覺,若有,就施行眼動,如果是正向的感覺,就一直重整直到減緩為止。
七、收尾階段:
取得個案同意停止當天的治療,並說明理由,對齊努力給予肯定和支持,做放鬆練習,提醒治療後可記錄新的理解、想法、記憶和夢境,可通下次治療的材料。
創傷後心智退化醫得好
記者胡宗鳯/鳥松報導】
高雄地區一名廿出頭的年輕女性被強暴後,精神受到重大創傷,心智退化到五年前就讀國中時期的「他」,經家人送醫治療後,才知道孩子曾被強暴;高雄長庚醫院 精神科兩年來以「動眼減敏重整療法」治這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近卅名,期間成功病例很多,療效顯著。主持這項治療的醫師孫讚福昨天表示,他願意協助治療 和平醫院因目睹病患自殺而造成心智退化的張姓護士。
孫讚福是國內極少數受過「動眼減敏重整療法」基礎與進階兩段訓綀的專科西師。兩年多前他自美國紐約接受基礎訓綀返國後,即在高雄長庚開闢「特殊門診」,專門治療無效的病患。
孫讚福表示,心智退化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當一個人受到重大創傷無法承受痛苦時,就會選擇逃避,並呈現身心解離的現象,例如這名受到強暴的女性,因肉體 受到嚴重的傷害,痛苦不堪,事發當時就發生心智退化的情形,回到她五年前就讀國中,與好友前往墾丁海邊遊玩的情境,藉此逃避被強暴事實。至於心智退化的年 齡,與患者的潛意識選擇有關;例如這名患者認為五年前的她,是她最快樂的時候,便選擇退化到五年前。
孫讚福表示,動眼減敏重整療法(簡稱EMDR)是一種減輕與創傷記憶有關痛苦的心理治療法,在美國最先被用來治療戰退伍軍人;治療時,患者須先配合心理治 療師左右轉動眼球,或閉上眼睛去感受治療師在其兩膝間交互拍打,俟進入一種催眠狀態後,再順著心理治療師的指引回到痛苦的情境,達到治療的效果。
接受高雄長庚這項「特殊門診」的患者可以申請健保給付。孫讚福說,若和平醫院張姓護士願意到高雄長庚住院治療,他願意協助這名護士。
帶病人打禪
精神科醫師 孫讚福帶病人打禪
自己每年上山「襌十」三回許多憂鬱症、恐慌症病患不藥而癒回歸正常生活
高雄長康醫院精神科醫師孫讚福一年要上山「禪十」(禪修十天)三次,樂此不疲。他也將禪修當成藥方,帶領憂鬱症病人參禪打坐,有病人竟不藥而癒,擺脫藥罐子的生活。
住在高雄縣路竹鄉一名六十二歲男性病患,自六十歲退休後,因無法適應無事可做的日子,開始吃不好、睡不好,並有自戕行為,直到樣的治療方式。
這名病患說,孫讚福在聆聽病人訴說病情時,神情非常專注,常讓他很感動;孫讚福向他說,這是為「自然禪定」所致,引發他的好奇,也開始跟著學習禪修。如今他能隨時隨地都入定,且早已不須服藥,回歸正常生活。
孫讚福說,禪修分為兩種,即止禪觀禪。他以指導觀禪為主。觀禪乃一邊觀照,邊入定,修習久了,便有相當的定力。他的重點就是專注的觀照,亦即觀照行、住、 坐、卧的每一個行動與感受,甚至心念的生、滅。例如藉由專注的走路,感覺腳正在提起、推前、踩下的「提推踩」,就如心念的生、滅。
不過孫讚福說,修行者如果專注觀照,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禪相,如冷熱、酸麻、腫脹、硬痛等,因此須有人從旁指導,這些禪相才能很快地煙消霧散。
孫讚福六年前在受友引薦下,開始學習禪修。如今每年廿八天的等休假,他都用來分三次上山「禪十」。他說,禪修就像運動一般,可以讓身體健康少生病,也能開啓智慧;讓他樂此不疲。
目前他的病人,約有一成跟他學禪修。參禪的地點就在門診療區,採一對一方式。他說,常常半小時下來,病人就會與討論參禪時碰到的間題,再由他逐一解答、指 導。一次、兩次下來,兩人便能回家自行綀習,再進而養成每日都參福的習慣,最後多能甩抖或紓緩憂鬱、恐慌的感覺。
憂鬱症有藥可醫
尋求支援 安度藍色風暴
一位教中年級的小學女老師,因為憂鬱症而提早退休,雖然老公很支持她,常常帶她去做瑜珈、看山看海,但由於她非常害怕抗憂鬱藥的副作用,自行決定不吃藥,要靠自己,長期努力卻無效,最後選擇自殺。
一位五十幾歲僕實的農婦,生了一個智障的兒子,內心深處一直個遺憾,所以她努力工作,辛辛苦苦存了兩百多萬,就是要讓這個孩子將衣食無慮。沒想到她的先生 擅自作主,把錢借給隔壁一個信用不佳的鄰居。她發現後,卻要不回錢,慢慢出現憂鬱症狀,提不起勁,無法出門工作,後來還會自言自語,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 有時懷疑有要害她。
當他初次來精神科門診時,因為有幻聽、妄想等症狀,被懷疑是精神分裂症而住院。住院後,慢慢了解她的症狀,診斷改成合併精神病的重度憂鬱症。婦人經過治 療,情況改善出院,回診的情況尚可,但錢一直沒有要回來,她的憂鬱未能完全消除;在一個應該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她選擇服農藥自殺,獨自離開這個世界。
心結難解?疾病使然!
憂鬱症是精神科常見到的疾病,病人常有自殺想法或衝動。有些憂鬱症婦人,因為捨不得孩子留在人間受苦,於是先讓孩子吃藥,自己再吞藥自殺,結果可能是孩子死去,媽媽卻被救活的人間悲劇。
一般來說,憂鬱症的發作期是6到13個月,也就是說如果病人沒有就醫,也沒有自殺成功,差不多半年一年,它可能會自己好起來,但不是百分之百。男的終身盛行率是5~12%,女生是10~25%,是男生的兩倍,也就是每百人一生中有10~25人得過憂鬱症。
憂鬱症的症狀包括:連續二週以上憂鬱心情或喪失興趣及快樂;食慾不是太好就是很差, 異於平常;嗜睡或失眠;有些會激躁,有些會變遲鈍或慢半拍;有些人會 有無價值感無望感,或有不適當的罪惡感;有些人變得沒有決斷力;有些病人抱怨注意力不集中,提不起勁或容易疲憊。再來就是反覆想著自殺的計畫。
抗憂鬱劑 救命藥物
自殺位居去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在美國是佔第八位;它對醫療人員來說,也往往是個心靈創傷,因為病人和我們認識、互動有一段時闁,也有一份感情,但有時候自殺的發生是防不勝防。許多精神科病人在家裡自殺成功,噩耗最後才輾轉傳到精神科醫療人員耳邊。
台灣在生理健康的照顧,己有長足進步,而在心理健康方面,由於社會的開放,人們較不忌諱看精神科,上門求診的焦慮、憂鬱症病人愈來愈多了。憂鬱症的治療包括服用抗憂鬱劑、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在病人有嚴重自殺衝動时,電療也是被考慮的。
目前的抗憂鬱劑相當有效,藥物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有憂鬱症的困擾,最好就近找精神科醫師確診,透過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及適切的關心與支持,將可陪他度過憂鬱的藍色風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