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中保持快樂

 ■平心而論,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多,但快樂的人並不一定比以前多。
生意場上人人想贏怕輸,經商、經商,經常受傷; 經理、經理,經常被修理。
學生、孩子也快樂不起來,一大堆功課壓著,加之升學的巨大壓力,
很早就感受著成年人的艱辛。



■慾望高,與現實的距離大,就失落、痛苦。
反之,慾望不高,就不會痛苦,還會時時「喜出望外」。
什麼叫「欲」, 「欲」字,一個「榖」,一個「欠」,欠榖子,也就是沒有飯吃。
沒飯吃,有「欲」,那還情有可原,但現在是家有榖子。屋頂下有榖,是什麼字呢?那就是 「容」。
有了容,就能易,所以叫「容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快樂人生,能容則易。



 ■嬰兒出生時都是握著拳頭,仿佛是說「我什麼都要」。
但在離開人世時,人都是撒開雙手,仿佛是說「我什麼也帶不走」。
如果我們能多認識一些自我的心靈,少一點名利的追逐; 多一些境界的提升,少一些物欲的沉淪,就能過一個比較知足的快樂生活。



■哲人說:生活像鏡子,你對著它哭,它就哭,你對著它笑,它就笑。
人生在世,猶如匆匆過客,難的是那份自在和悠閒,難的是那份可心和舒坦。
把生活看透、看穿些,把日子看平、看淡些,你就會變得心平氣和,隨遇而安。


■送人鮮花,手有餘香,你努力使別人快樂,也能使你自己快樂。
因為當你幫助別人時,就很少想到自己,能使自己的心靈淨化,使自己得到更大的精神滿足,
而且幫助別人,不僅使別人解決困難,減少煩惱,還可以結交更多的知心朋友,得到更大的快樂。



■中國傳統禮節中人們見面時都要相互鞠躬,為什麼呢?
因為,鞠躬就是放低自己,抬高別人。
人不要學鵝,鵝看見人都不怕,原來鵝眼與人不一樣,看出去的東 西都是縮小的,那是過低估計了別人。
但人也不要學牛,牛看見人都怕,因為牛眼與鵝眼截然相反,看出去的東西都是放大的,那是過低估計了自己。
所以人既不要 自卑,也不要自大,要有自信,不要迷信。



不少人的一生都非常忙碌,如何在忙碌的人生中學會內心調整追求快樂?


   
有的人認為快樂遙不可及,但也有人認為快樂伸手可得,
因為他知道打開快樂之門的鑰匙不在別處,就在自己手中。

快樂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不如確切地說是 來自於人對外來東西的內在價值判斷,來自於人的心靈對生活的感應。
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快樂,貧困者有貧困者的快樂,位尊權貴者有快樂,身份卑微者也有快樂。
生命裡,人人都有淚有笑; 生活中,人人都有苦有樂。
為了快樂,人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更自在,
為此,要找回人生的一些基本要素,尋求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
這是一種內心的調整,這是一種 積極的調整,這是一種根本有效的調整。

  

要學會做一個明白人,學會開通、開明、開朗、開心

  
人,要做一個明白人。所謂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
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
智慧的人能悟出人生真諦,把握生活方向,知道自己的根本追求,不會為了一點瑣事而惱。



開心的前提是愛心。
所謂愛心,可理解為一個人要有愛人之善心,也可理解為人要愛自己的心。
通過修身養性,純潔心靈,隨時調控自己的心境,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
快樂的反面是痛苦,消除了痛苦,人也就自然快樂了,那麼人為什麼會痛苦呢?


產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一是想自己想得太多。
大多數人在監獄中不會幸福,因為空間太小,沒有自由。
但你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凡事只想自己,這不 等於將自己的心靈關在監獄裡嗎?怎麼會不痛苦呢?
天地多廣闊,世界太奇妙,心胸放開些,眼光放遠些,你就不會痛苦了。
彌勒佛為什麼整天笑呵呵?因為他「大 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產生痛苦的再一個根本原因是慾望太高。
所以,心胸開闊、少欲知足就能使你更快樂。
人要學會在複雜的生活中保持一種單純的心態,才不會被複雜的生活所累。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際雲捲雲舒」。



我們倡導知足常樂,要積極地理解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不能成為不求上進的遁詞,
所謂知足常樂,是勸喻人要常持愉快的心態,
它是人在不盡如意的現實面前,在 無可奈何的挫敗之後心理複衡的一種策略,而心理複衡的作用恰恰在於避免意志消沉,在於振奮鬥志。
知足常樂,能使人在任何困境前都能以一種平和心態更積極地 對待生活,能使你掌握生活的遙控器,隨時將自己的心境切換到快樂頻道。



當然, 「天有不測風雲」,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坦然面對不幸,既是成熟的表現,也有助於不幸的減緩。
要相信時間可以撫平傷痕,時間可以減輕痛苦。同時,振作起來,集中精神,保持良好心態,採取積極行動,儘快走出困境。

  
幫助別人能增進自己快樂,快樂能感染,愛心能溝通
  
人是社會人,工作中、生活中免不了要和方方面面打交道。
人的快樂也有兩種,
一是自樂, 「沒事偷著樂」,
二是共樂,與大家同樂。
自樂很短暫,而共樂則是持久的。
所以,人既要知足常樂、自得其樂,還要努力助人為樂。
你幫助了別人,別人感謝你,你從中也得到了精神的滿足,認識了自己的價值,所以你也快樂。
互相幫助,共同進步,那更是其樂融融。



開會聽報告,先來的人可挑位置,
這時,往往有兩種情況發生,有的人很自覺,往中間位置坐,把方便讓給後來者,也有的人圖方便,佔靠過道的位置坐,而結果 呢,
坐中間的人很安穩,坐在靠過道的人則要不斷地站起來為後來者讓座。

這就告訴了我們:當一個人只想到自己時,其實他把困難也留給了自己,
而當他把方便讓 給別人時,其實別人也把方便給予了他,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得與失,舍與得,其實都是一回事,得失本一體,
「舍得」,舍就是得。舍去時間、精力,得到的是知識的長進,
工作的成就; 舍棄自身的煩惱,想得開,
得到的是心靈的自在;舍出對人的關愛,得到的是別人的敬愛。
因為你的舍棄,你豁然開闊的眼界裡,將會發現人生更多的美景;
 但當你真正明白幫助別人是一種享受,
能增進你的快樂時,你就會自覺地堅持幫助別人,
直正地達到助人為樂的境界,快樂會感染,愛心能溝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f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