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重生啟示錄] 新與舊的對話



原始與文明,古典與現代,新思維與老靈魂,有沒有彼此對話、交融的可能?
尊重歷史

上個世紀人類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在砲火中掙扎著邁向現代,為了重建美麗的新世界不惜與過往決裂,古典變成落伍,裝飾成為罪惡。

還好,當我們回過神來立刻發現,柯比意那套把整個巴黎剷平重新來過的都市計畫,決非創造天堂的好方法。「沒有理由一百年的革命可以推翻一千年的智慧。」


讓傳統活得有尊嚴

傳統就代表落伍,老舊就代表廢物嗎?

時至今日,這種看法當然已經落伍了,然而如何處理歷史留給我們的遺產,仍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有許多老舊建築翻新的案例都是從屋子原有的結構著手,完工之後,幾乎看不出建築的原貌。

我很喜歡底下兩個案例,以舊有結構作為新的出發點,讓古老的「重」與現代的「輕」相互映照,形成獨一無二、不可思議的美感。


Casa Cabrela

在葡萄牙古城Sintra,一棟已成廢墟的百年老屋因建築師的巧思重新復活。

這棟石屋沒有屋頂,只剩四壁和完整的門窗開口。建築師並未幫它拉皮,而是完全保留它的原貌,再另外蓋一棟新的二層樓房巧妙與舊結構嵌在一起。

外觀保留了剩餘的所有舊結構體,包括石砌矮牆:


從正面可以看到新的結構有一部分嵌在舊石牆之中:


新建的部份以大片落地鋁門窗將陽光引進室內,包覆在外面的老屋成為露天門廳,既可作為緩衝,又增加隱密性:



最奇妙的是,從裡面往外看,古今交錯,奇異的美感令人驚豔:


由外往內看,石屋倒映在玻璃上,讓人有異次元空間的錯覺:


新建部份分為兩層,一樓是開放式的客廳、廚房和小工作室,二樓有兩間臥房。從主臥的玻璃帷幕看出去,可以看到美麗的石屋頂和遠方風景:


我很喜歡這樣的作法,簡單而直接,保留歲月的美感,讓老建築也能尊嚴地融入我們的生活,而不是拉皮後晾在一旁當標本。


The Roly House

另一個案例是位於比利時鄉間的 The Roly House,乍看和一般傳統石砌農莊沒甚麼兩樣,可以想見進到屋子裡那種沉重陰暗的氛圍,間雜著石縫裡隱約傳來的霉味:



轉到屋後一看,怪怪,怎麼有個大玻璃盒?



天呀!坐在這個溫室裡欣賞雪景是甚麼滋味?



春光明媚的時候又是甚麼滋味?


The Roly House 比上個案例更進一步,讓新舊完全水乳交融:


時髦的現代裝潢和老舊石牆出乎意料地對味,如果沒有紅色畫龍點睛,肯定失色不少:



動線、採光、空間分割完全採用現代手法,讓老屋搖身一變成為舒適的居住空間:



新舊和諧的迷思

老建築翻修整建,新和舊非要和諧不可嗎?能不能採取對比的策略,讓新舊各自保有自己的特質,進而彼此對話,相互輝映?

我想貝律銘在法國羅浮宮蓋的玻璃金字塔早已給了我們答案。以上兩個案例,和貝律銘的玻璃金字塔在精神上其實是不謀而合的。

當我看到天母大葉高島屋東施效顰地蓋個玻璃金字塔入口時,感到很失望,為何我們總是不明究理的東抄西學。如果失去古今對照的張力,光蓋個玻璃金字塔有甚麼意義?

當我看到大稻埕的基督教長老教會要改建時,滿心期待,結果還是失望。表面上要讓新舊和諧的結果,就是新的失去時代的精神,舊的失去歲月的光華。

新舊融合不僅需要功力,還要有跳脫窠臼的創新思維,但願我們在維護老建築時也能有更積極的思考與做法,而非僅是賣弄懷舊氛圍或仿古拉皮了事。
 

(圖片&資料來源:網路)

 
 
引用:http://blog.roodo.com/spacefan/archives/1673063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f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