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悶氣不好。生悶氣,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會生活的人,都懂得自我解脫,自我調節,遇到煩惱的事能夠不想它或驅走它。

而愛生悶氣的人則不然,而常把盲目的、無用的怨恨和遺憾留在自己的思緒裡,不能擺脫心中的煩悶


這不是在自我折磨嗎?

從心理上講,生悶氣是一種不愉快的情感,是一種消極的甚至是有破壞性的心境。

我國古代醫書上就寫著「百病之生於氣也」,「怒傷肝,憂傷肺」,

不愉快的情緒可以使內臟活動和內分泌系統失常,胃口不佳,消化不良。

長期煩悶、苦惱,還會導致血壓升高和冠心病。

情緒不好,記憶力要減弱,思維能力也受影響,必然會影響工作和學習。
愛生悶氣,也影響人們之間的正常交往。

成天悶悶不樂,是難於交到朋友的。
生悶氣,並不都是因為生活中遇到不幸事件、不如意事情的產物,

它更多的是人的主觀內在素質的弱點造成的。


許多身處逆境的人,

正是因為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樂觀向上的態度,才有所作為,使事業有成的。


倒是平時生活安逸、舒適慣了的人,

往往稍遇一點小波折就經受不了,被苦惱、傷心纏住,不得解脫。

總幻想生活一 帆風順,萬事如意,懼怕困難,困難來了沒有心理準備,又不能克服,就只有苦惱、生間氣和歎息了。

性格內向的人愛生悶氣,遇到不顧心的事常常鬱積於心,不肯 向人吐露,陷於焦慮、苦悶之中而不能自拔。


過於注意自我,為個人利益患得患失,也會愛生悶氣。

想得到的利益而沒得到時,有「患失之憂」,得到了又產生「患 得之憂」。

總之,得也憂,失也憂;進也憂,退也優;一天到晚憂心忡仲。

「無事覓閒愁」。

無所事事,對生活總懷有空虛、寂寞感,總覺得百無聊賴,也會常有無名之憂悶。


怎樣消除愛生悶氣的毛病呢?可試用以下方法:

(1)拓寬心胸:

凡事想開些,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總要為社會、為他人做些貢獻。

有所追求,心胸就會變得開闊。心底無私天地寬。

與人相處也要「淡化自 我」,經常想一想「為別人做點什麼」。

一位哲人說過,溫暖別人的火,也會溫暖你自己。

如果只是一個心眼孜孜追求個人慾望的滿足,就會陷入永無止境的苦惱之 中。


(2)擴大社交:多參加集體活動,從個人的狹窄天地裡跳出來。

當把個人融化到集體之中,成為集體生活中積極的一員時,

就會與多數人共命運,同歡樂,就會有 一種充實感、安全感、依托感了。

心理學家忠告說,不要把苦悶、不說理在心中,可將困難和挫折向親人、摯友、四鄰傾訴。

有人傾聽你的心聲。理解你的感情,就 不會生間氣了。

身邊一時沒有人,可以給朋友寫封信傾訴,這也是一種與外界交流的好方法。


(3)充實知識:讀書學習是消除閒愁的良方。

張海迪在受到疾病折磨時,忘情地讀書,忘記了憂愁,精神境界不斷得到昇華。

知識能給人力量,給人智慧,給人無窮無盡的樂趣。「心靈中的黑暗,必須用知識來驅除」。

這句話的含義多麼深刻啊!堪謂一服對症良藥。


(4)善於調適: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

喜歡文學,社會卻安排搞財會;想讀大學卻沒考取;喜歡的情人,他(她)卻並不愛你。

心理不健康者,遇到這類 事就會心灰意冷,怨天尤人,天天生悶氣。

一句格言說:「當人們不能改變現實時,理智的辦法是改變自己對現實的態度。」

要善於及時調適,適時調整對現實的期 待和態度(包括降低一些期待值),就可以少生或不生間氣了。


(5)不要自尋煩惱:要善於從自己身邊尋找歡樂。

樂觀情給能使人變得豁達、堅強,還可幫助自己抵禦消極情緒的侵蝕。

干同一工種、在同一單位工作,有人覺得 「太累、單調、沒勁」,

有的卻潛心搞技術革新,改變生產條件,在改革中品嚐成功的歡樂。

有人一天是「三胞一倒」,

有人卻在業餘生活內安排了集郵、養魚、滑 冰、攝影等多項豐富多彩的活動。

身邊就有歡樂,關鍵是要善於尋找和創造。


(6)轉移心理活動方向:

生悶氣這種情緒是神經系統的一種暫時性聯繫、當遇到不愉快、倒霉的事時,感官將這些刺激上傳至大腦,使其產生與之相應的不愉快的 情緒,在腦中形成一個優勢中心。

如果老想這事,那麼不愉快的信息還會不斷傳入大腦,不斷加強優勢中心,「悶氣」會越生越重。

如果轉移一下心理活動方向(比 如去看一場電影,聽一段樂曲或去游泳),新的愉快信息的傳人,就會抑制不良情緒優勢中心的形成。

注意力轉移了,生悶氣的情緒便會在不知不覺中煙消雲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f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