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的真正價值,是建立自信心的另一個關鍵要素。
一個人再怎麼「厲害」也無法超越自己的自信,這在現實生活中早已得到證實。
你根據自我接納去感知你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這種感覺基本上是無意識的,早在孩童時期就已經被灌輸到你的潛意識之中。
正面的自信不是明智地接納自己的才能或成就,而是個人的自我接納。 培養正面的自信不是自吹自擂,更非自戀。
你只是認識到自己是個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個體,不需要用成就或財富引起別人的矚目。 事實上,自吹自擂正是欠缺自信的典型表現。 表面上,許多人似乎極度積極和自信滿滿,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許多領袖、學者、發明家、藝術家以及那些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他們大多都是自信不足的自我犧牲者。 歷史上有些備受敬仰的人,有的是癮君子、有的是酒鬼、有的甚至用自殘的手段逃避那個他們永遠無法接受甚至憎惡的自己。 培養正面的自信不僅能帶給你快樂,也是你建設人生的基石。 如果你曾期望自由的創造自己的生活,這是你必須嚴肅面對的任務,否則你的自信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最後只會像那些不快樂而可悲的人一樣鬱鬱而終,甚至選擇自我了結。 增強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分析自信不足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現方式。 弄清楚這兩點之後,你就會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提升自信心。
在孩童時期形成欠缺自信的環境 到目前為止,造成我們缺乏自信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父母不夠自信。
自信不足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是接受自父母一系列自我打擊的概念、看法和價值觀; 第二是在學生時代一些觀念錯誤的老師或其他事物──例如職涯分析和智力測驗──對你作出貶損性的評價; 第三是那些過度強調自己充滿罪惡和毫無價值的消極宗教信仰。 當然缺乏自信的原因還有很多,但這三個是最主要的因素。
本章要討論第一個因素。 到目前為止,造成我們缺乏自信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父母不夠自信。
尤其是母親,母親的角色對我們影響至深,因為我們人生中最易受影響的時期都與母親一起度過。
許多成人會透過態度、行為和舉止等,把對錯誤的觀念、看法和價值觀像傳染病一樣傳染給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們的父母沒自信或感到自卑,作為孩子的我們也會深受影響,認為自己應付不了家裡和學校那些最簡單的問題。
事實上,父母 「錯誤的」假設會變成我們生活的「事實」。
以下我們將分析一下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從出生後到五歲左右這段期間,是大腦快速發育的時期,心理學家稱之為「印記階段」(imprint period)。 在這段期間,大腦接收到的印象會變成你的行為模式。 因此,在這個階段如果父母的表現沒有自信,很容易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你初次犯錯被罵「壞孩子」時,你的自信就開始受到傷害。因而造成你的誤解,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但實際上「壞的」只是你的行為。 事實上,世上根本沒有「壞孩子」,孩子唯一「壞」的地方,是他們欠缺什麼樣的言行才能產生正面之結果的認知。 當然,有些事孩子是不該做的,做錯事接受管教無可厚非。 但這些事情本身並不會使孩子變壞。
在被別人說成是「壞孩子」時,你也會跟著認同自己的所作所為確實是壞孩子的行徑,但你忽略了一點:你的行為只是用來滿足自己需求的方法。 如果一個孩子不能明白這點,相信自己是個壞孩子,就會形成充滿自卑或覺得自己毫無價值,這種感覺進入他的潛意識,最終會以羞愧、自責、懊悔和內疚等形式表現出來。 拿自己與別人比較,認為自己比不上別人,這種行為也會導致沒自信。 當父母拿你和兄弟姐妹或其他孩子做比較時,孩子的自卑感就會增強。
他們把缺點視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總拿自己與他們崇拜的同儕相比,相信別人的力氣比自己大、能力比自己強、比自己討人喜歡、比自己更自信……於是,自卑的烏雲開始籠罩在自己的頭上。
如果父母將批評換成鼓勵性的言語,例如:「你那麼棒,我相信你不會做這種事。」可以很大程度地阻止孩子自卑感的形成。 對孩子的獨特性欠缺認同和欣賞,是父母另一種失誤。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意見視若無睹,他們會用這種話堵住孩子的嘴巴:「小孩應該有耳沒口!」 或「爸媽知道什麼最好!」通常小孩把這種不認同視作對自己的輕視與不尊重。
一些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這種表現代表他們不夠自信,所以才想要維護自己的立場。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大小事都一手操辦,這是個很擾人的事實。
私底下決定孩子的每一件事都要照他們內心的渴望去做,他們把孩子推到孩子力所能及之上。
他們將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這無疑會讓孩子付出代價。
但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無法滿足他們那不切實際的高標準,因為孩子還沒有形成——甚至根本不具備——那樣的心智或體力。
外表也是導致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點人們還沒有足夠的了解。
許多孩子因為與眾不同或畸形的外表而身心飽受折磨。
如果你常常提醒他們「太矮」、「太高」或「反應太慢」之類的話,會形成他們難以克服的自卑感。
有些父母過於看重金錢和物質,他們的孩子也繼承了這種價值觀,而被物質生活所束縛,努力奮鬥和打拚追求物質上的成功。
這導致他們多數會為金錢而結婚,並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過於重視金錢和物質的孩子,喜歡在別人面前擺闊,總是花錢購買一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
物質主義破壞了孩子對自身真正價值的理解,他們的生活重心在於追逐財富,藉以慰藉他們的自卑感。
我們提到許多父母沒有及時幫助孩子學會獨立。
過於強勢、過於寬容和佔有慾強的父母,會痳痺了孩子的情感。
他們剝奪了孩子沉著、自信面對人生的權利,將他們變成了溫順的小綿羊。
自信不足會導致不好的感受,而不好的感受又會形成自信不足。
完全透過獎懲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只會讓 孩子缺乏自信,這種說法可能與許多人 秉持的觀念背道而馳。
必須允許孩子犯錯, 讓他們從錯誤中記取教訓,而不要用懲戒措施威脅他們。 一旦記取教訓,他們就 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他們知道,無論做 什麼事,要嘛成功,要嘛就遭受失敗的結果。
愈早認識到這點愈好! 本文作者:羅伯特.安東尼 Robert Anthony 本文摘自<自信,就是為自己作主:21天脫胎換骨塑造全新的自己> 由 久石文化 出版 |
留言列表